道家思维的基本定势是,从自然开始,又回到自然,这一切都是通过主体的反观之学实现的。
只是在朱熹看来,只有经过详密的义理解释之后,才能提出这样的方法、运用这样的方法。这里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,就是对《孟子》中四端之心以及若乃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的解释。
[67]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49页。它是先验的,但是在朱熹看来,心中之知有不尽之时,其原因就在于万物之理未穷,因此要即物而穷理。很多注释家包括海外的一些著名汉学家,都将情字解作情实、事实,意思是真实情形或实际情况,很少有人解作情感的。但是,早在近一千年之前,朱熹通过分析,将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,并且作出自己的回答,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。天运而不已,日往则月来,寒往则暑来,水流而不息,生物而不穷,皆与道为体,运乎昼夜,未尝已也。
[33]《遗书》卷二上,《二程集》第1册,第29页。体用之说,先秦无有,显然是经过玄学特别是佛学之后才出现的范畴。朱子之所以强调情字要有着落,就因为只有确立情感在心灵中的地位,才能说明道德理性的存在问题,即由情而见性,否则,所谓性体就是悬空之物而其存在及其价值意义不明。
[19]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浑沦的意思是生理和生气即天地之大德与天地之气,仁理与恻隐之心浑合无间,从整体上说生即仁。……盖仁即心也,不是心外别有仁也。朱子根据《中庸》的大本、达道之说,提出道之体用说,以道之体为性,以道之用为情,也是从心上说的,性情之德就是心德,其中,性与情是不可分离的。
[16]这就是朱子一定要强调情字的重要原因。……要之,千头万绪,皆从心上来。
所以朱子认为,张载的心统性情之说极好,而其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之说则不能无病,其病就在于将性与知觉分开了。比如他说:心,生道也,心乃生之道,恻隐之心,人之生道也,乃是得天之心以生,生物便是天之心。因此,其所谓性,也要从喜怒哀乐之情上说,因为情才是性的真实内容。这是由心之知觉指点性之存在。
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,是从心上说性,不是说性只有静而无动。[27] 这些说法,细节虽有不同,但是贯穿了一条基本线索,就是生-心-仁的思维模式,这一思维模式代表了朱子心说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。人禀受天地生物之心而为心,具有天地之德而成为德性,仁便是德性之全,人便是创造主体。[41]照程颐的说法,仁自能爱,但不能以爱说仁,因为有体用之别。
故程子曰:心一也,有指体而言者,有指用而言者。实际上,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,即情感理性特征。
情字没有着落,性字也要出问题,不是陷入作用是性之说,就是悬空说性。[45]所谓不相离之妙,就在于不遗用而言体,不离情而言理,即不离爱而言仁,亦即以情言性,以爱言仁,因为爱才是仁的本质所在。
朱子在《中庸章句》中说: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,而人得以生者,所谓元者善之长也。又曰:仁义礼智根于心。他批评一种人一向离了爱字,悬空揣摩,既无真实见处,故其为说,恍惚惊怪,弊病百端,殆反不若全不知有仁字,而只作爱字看,却为之愈也,且欲晓得仁之名义,又不若且将爱字推求。既然未发之中即性是大本,已发之和即情是达道,就说明二者是体用关系,有体则有用,有用即有体,二者不可分。但是,朱子强调性情统一,不仅仁自能爱,而且能从爱上说仁,且只能从爱上说仁。主又有主体的意思,表现其主体性。
后来看横渠心统性情之说,乃知此语大有功,始寻得个情字着落,与孟子说一般。曰:仁即是心,心如镜相似,仁便是个镜之明,镜从来自明,只为有少间隔,便不明。
有人只以情为达道而不言心,朱子认为这样不妥。[8]就是这个意思,即既可以从心上说性,也可以从性上说心。
在朱子学说中,自然界显然不是人格化的创造主体,而是天道自然流行的过程,是无所为而为者。[22]《二程集》,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,第366页。
此言性情之德,以明不可离之意。性,本体也,其用,情也,心则统性情该动静而为之主宰也。——编者注 [27]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[52] 本心廓然之体的体,即是仁体,也是心体,是浑然一体之体,是全体妙用一以贯之的说法。
[3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八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哲学 朱熹 。
其未发已发之说,也是就浑沦一物之中,以未发之体言性,以已发之用言情,并不是心与性情各有一个地头,分别存在。[3]兼者兼备的意思,不是兼顾的意思。
四德之所以为德,关键在心,即所谓心之德。统,如统兵之统,言有以主之也。
人之情,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,则性之本善可知矣。因此,由生而仁,是由存在到价值的实现,也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。[48]《答江元适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三十八。只从心上讲性而不讲情,与只从心上讲情而不讲性一样,都不是朱子所提倡的心灵之学,必须从心灵之全体即性情体用上说明其存在及其价值,才是朱子所提倡的。
第二节本心即仁性 朱子有道德本心之说,而最能说明其道德本心说的,莫过于心即仁说。[20] 先说心,后说性,是说性情皆从心,皆出于心,心是性情的存着处、发生处。
天地生物之心,作为生命创造的主体,主要是从存在上说,自然界以其内在目的性的功能而创造生命,是生生不穷的流行过程,是一个存在的问题,其中便有价值意义,即所谓善。第一节何谓心统性情 人们都注意到,朱子重视知觉,以知觉为心的主要功能,因而多从知觉上说心。
[37]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一。心统性情说虽然来自张载,但是,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。